, 2005

9.0 2005.02.24上映
臺灣 國語 紀錄片 01時19分

《石頭夢 Stone Dream》這部記錄片描述的是新一代由中國大陸移居臺灣的外省籍榮民與 臺灣土地及原居民產生關係,並形成具有特殊文化現象之新移民社羣的故事。片 中觸及敏感的「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議題。新移民究竟比較愛臺灣新家 園還是比較愛中國原鄉?不同的家國認同間有怎樣的情感拉扯?本片主角劉必稼 的經歷其實是臺灣代代移民的縮影。

「石頭夢」一片的拍攝具有傳奇色彩。1965年,陳耀圻導演攝製了臺灣紀 錄片史上第一部具觀察性紀錄片內涵的真實電影「劉必稼」。片中主角劉必稼是 個在1940年代在大陸農村被抽壯丁而隨蔣介石總統來臺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臺灣東部河川地,辛勤地挑石頭開闢田地。「劉必稼」紀錄片當年發表時,在臺灣藝文界引起很大 的震撼。沒想到在「劉必稼」影片攝製完成的數十年後,胡臺麗因從事榮民研究 ,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驚喜地發現了劉必稼的身影,於是開始以攝影機 紀錄這個由外省老兵與他們來自臺灣不同族羣的妻子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 。劉必稼娶了具有阿美族和平埔族原住民血統的寡婦,並收養了她的兒子。父與子、生與養、原與漢之間有怎樣的差異?有無難解的情結?

「石頭」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徵,將辛苦在石堆中開墾的劉必稼這一代,和喜愛撿拾與玩賞石頭的劉必稼兒子這一代連繫起來,同時映現了臺灣政經社會的變遷。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裏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緻,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本片並提示:石頭因含多種礦物質,幻化出美麗的內在風景;臺灣因擁有多元族羣,才展現出強韌的生命與豐富的文化。

參展與獲獎紀錄

*入選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

*入圍2004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

*獲金馬獎年度臺灣最佳電影工作者獎

*獲2004年金穗獎優等影片

*入圍2005年法國巴黎國際民族誌影展

****************************************

名人推薦石頭夢:

李遠哲

這部影片紀錄花蓮木瓜溪畔一個社羣的點滴。這是一個由外省老兵和他們的妻子、家人組成的社羣,妻子們大多是原住民,也有閩南和客家裔。影片記錄下不同背景的人們的心聲,描寫他們如何相處,讓我們感受到臺灣社會複雜困難的一面。我認爲,這樣的感受和了解,是幫助我們跨越族羣與歷史經驗的障礙的一個重要通道。

林懷民

一個在東部墾荒數十年的老芋仔想回大陸老家住,他過繼的兒子希望老人家留在臺灣頤養天年….胡臺麗安安靜靜刻劃底層社會的小人物和他們卑微的願望。因爲安靜,所以動人,劇終我還想再看下去。

小野

「說到心酸處,荒唐越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紅樓夢

一輩子都在努力搬開阻礙開墾的大石頭是一種癡,想要在石頭裏尋找美麗的風景也是癡,隔了三十八年之後還想要讓劉必稼的精神長存的拍片念頭更是癡。可是除去了癡,人生又還剩下什麼更讓人留念的東西呢?

聞天祥

胡臺麗透過「石頭夢」的尋常生活,卻成功地以劉必稼爲軸心,輻射出她對劉必稼同代人的生命觀察(婚姻、語言、信仰),以及世代的傳承差異(親情、工作、價值觀),悠悠見證不同族羣與世代在大社會的變遷中相依相靠的情感。

李幼新

胡臺麗的「石頭夢」我看了兩遍卻寫不出一個字,因爲看得舒服、看得感動,捨不得邊看邊寫心得摘要虐待自己。事後一片茫然,原來每個片段都是重點、都有深意。看得舒服是視覺上(李中旺的攝影非凡)、思想上都出類拔萃、都發人深省。

林谷芳

「石頭夢」配樂用的是古琴曲《瀟湘水雲》《廣陵散》《流水》。這種因時空性所帶來的美學距離感,使影片不致落於爲物喜、爲己悲的層次,音樂讓觀者更可能升起觀照,而這觀照也能及於歷史長河的不變與現時現地的變…,所有的情感自古而今,從湖南到臺灣、從墾荒到作石頭夢,給現實以古典的座標,恐怕才真是今事配古樂真正讓人叫好的地方。

相關